贵州师范大学创立于1941年10月,原名国立贵阳师范学院,1950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3月经上级批准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
★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设有教育学系、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和数学系(学制四年);史地科和理化科(学制三年);学院设院长一人,由教育部聘任,设教务处、训导处和总务处。
★1942年,增设体育童子军专修科(学制三年)。
★1942年,设立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小学;
★1944年,将史地科、理化科改为史地学系和理化学系;
★1950年,成立临时院务委员会,取消“国立”二字,定名为贵阳师范学院。学院设教务处和总务处,将训导处改为生活指导委员会,增设艺术专修科(学制三年),设音乐和美术两个专业;英语系改为外语系,增设俄语专业;体育童子军专修科改名为体育专修科;成立政治课教学研究组;附中并入省立贵阳中学(现贵阳一中),附小改名为贵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51年,国文系改名为中国语文系,组建公共体育课教研组。
★1952年,撤销生活指导委员会,建立政治辅导处办公室,后改为院长办公室;学院增设两年制教育科、中文科;一年制数学科、理化科、艺术科(音乐和美术专业);
★1953年,院系调整,设中文、俄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七个系和中文、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艺术、体育八个专修科。
★1954年,人事科改为人事室;撤销教育科,增设地理科。
★1955年,撤销历史科和物理科。
★1956年,撤销化学科创办生物科,将艺术科调整到贵州民族学院;设中文、俄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七个系和中文、地理、数学、生物、体育五个专修科;将人事室改为人事处,院长办公室改为学院办公室。
★1958年,贵州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现有条件和师资设备的基础上建立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不撤销,两校同时并存。贵州大学设中文、外语(含英语、俄语两个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系9个专业;
★1959年,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联合党委”领导下的“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联合校(院)务委员会”正式成立。8个系成立“联合党总支委员会”和“联合系务委员会”;学院院、系两级的党政办事机构均改为“联合党委”、“联合校(院)务委员会”和“联合总支”、“联合系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同年,撤销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联合党委”,分别成立“贵州大学党委会”和“贵阳师范学院党委会”。
★1960年,学院增设政治教育系;学院有9个系20个专业。
★1961年,学院设政教、中文、历史、俄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等10个系。
★1964年,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将贵阳第二中学改为“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65年,党委会下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团委及各系总支;学院下设院务委员会、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附中及中文系、历史系、政教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体育系、教育课教研室。
★1967年,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贵阳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
★1972年,学院政教、中文、历史、外语(英语、俄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10个系11个专业恢复招生。
★1979年,废除“贵阳师院革命委员会”,恢复“贵阳师范学院”;撤销院“院革委办公室”和“政治处”,恢复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和武装部;院行政恢复院长办公室和人事处,改科教组为教务处,总务组为院务处。
★1981年,成立中共贵阳师范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1982年,院党委建立了统战部;
★1983年,成立院工会,恢复教育系;
★1984年,学院设中文系、历史系、政教系、外语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体育系。学院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宣传部、统战部、武装部、人防办公室、工会、团委、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图书馆、学报编辑室、财务科、附中。
★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贵阳师范学院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同年,成立艺术系,设音乐、美术两个专业。
★1986年,学校建立科研处。
★1987年,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将学校人事工作与党的组织工作分开,设组织部、人事处;建立蜡染研究所;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处;依托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中心成立。
★1989年,根据公安部、国家教委和省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建立贵州师范大学公安派出所;学校成立马列部,建立历史研究所;建立机关党总支。
★1990年,学校将组织部老干科的工作与人事处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合并,成立离退休干部处;撤销人防办公室,武装部下设人防科;建立中共贵州师范大学委员会党校。
★1991年,学校成立公共体育教学部;先后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建立企业管理处。
★1994年,学校决定将数学系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物理系更名为“物理与电子应用技术系”、生物系更名为“生物科学技术系”、地理系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政教系更名为“政治经济系”,历史系更名为“历史与决策科学系”。
★1998年,学校撤销艺术系,成立音乐系和美术系。
★1999年,在学校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教育技术信息系”,作为全校电教管理部门,仍保留电教中心名称及管理职能。
★2000年,学校成立研究生工作处。
★2001年,学校党委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武装部、离退休处、党校、工会、团委及各系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学校行政机构:校长办公室、人事处、计财处、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工作处、成人教育处、总务处、产业管理处、保卫处;教学机构:中文系、历史与决策科学系、政治经济系、教育系、外语系、音乐系、美术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物理与电子应用技术系、化学系、生物科学技术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体育系、教育技术信息系(电教中心)、马列主义教学部(管理科学系)、大学外语教学部、求是学院;教辅机构:理化实验中心、网络中心、历史研究所、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蜡染艺术研究所、图书馆、学报编辑部、附中。
★2002年,学校成立管理科学系、审计处。
★2003年,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调整。成立文学院、法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理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文理学院(二级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撤销中文系、政治经济系、历史与决策科学系、管理科学系、教育系、外语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物理与电子应用技术系、化学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生物科学技术系、法律学系、教育技术信息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求是学院、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生物研究所、蜡染研究所、健康教育研究所。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同年,将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改为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200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贵州师范大学,撤销贵州省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建制;同年,省编委(省编办[2004]161号)批准,组建为贵州师范大学白云校区,设教学机构: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行政机构设白云校区管理办公室,教学辅助机构设实训中心。至此,贵州师范大学内设机构由44个增至51个。同年,撤销电教中心,相关业务并入网络中心;撤销贵州师范大学白云校区管理委员会及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设机构,组建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白云校区管理办公室等四个正处级内设机构和材料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实训中心等三个副处级内设机构;撤销产业管理处,成立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
★2005年,撤消外事办公室,成立外事处 (正处级机构);成立校医院和英国bet365备用网址(均为副处级机构);经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组建“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2006年,将贵州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为相对独立的二级法人结构;撤销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将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合并成立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撤销材料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将材料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合并成立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学科建设办公室)和对口支援联络办公室;成立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合署办公,四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7年,学校成立贵州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副处级机构)挂靠党委宣传部;成立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正处级机构);撤销科研处,分别成立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正处级机构);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正处级机构)和文学·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正处级机构);将网络中心更名为网络与信息中心。至此,学校党政、教学及教辅机构设学校办公室、组织部、党校、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离退休工作处、纪委、工会、团委、白云校区管理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研究生工作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外事处、计划财务处、审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实验中心、学报编辑部、英国bet365备用网址、图书馆、高师培训中心、学科建设办公室、对口支援联络办公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文学院、法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理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求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马列主义教学部、附中。
同年,学校全面调整院级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将16个党总支调整为党的委员会:文学院党委、历史与政治学院党委、法学院党委、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外国语学院党委、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音乐学院党委、美术学院党委、体育学院党委、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委、理学院党委、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党委、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求是学院党委、机关党委、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将3个直属党支部调整为党总支:大学外语教学部党总支 、马列教学部党总支、图书馆党总支;将2个直属党支部并入机关党委: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党支部、科学与产业发展中心党支部;原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集团、附中仍保留党总支设置;成立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党总支。
★2008年,学校将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更名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分为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